教师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6 00:10:48
教师教学反思合集15篇

教师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教师教学反思1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越来越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综合学校的实践探索经验及体会,进行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对教师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在新课改下结合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就政治教师的教学反思谈几点想法。

一、反思内容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现象的反思、研究、小结,是通过课堂教学现象看其本质,寻求教学规律,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教师每上一堂课后,或多或少有点得失、感想和体会,如果及时进行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不断地改进,不仅会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走弯路,而且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以及优化课堂教学的核心内涵,对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教学目标的科学性②教学内容的有序性③教学结构的整体性④教学方法的适切性⑤媒体运用的合理性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⑦反馈矫正的及时性⑧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为求得高质量的、有的放矢的教学反思,在具体操作时,我们把它聚合为以下五个方面:

1.合理之处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会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生机勃勃。出现许多课堂教学中的“杰作”,如教师对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的有效举措;先进教学思想和方法及媒体的合理使用;课堂中一些新颖精彩的语言及教与学的共鸣之处等等。

2.不足之处

课改的步代迫使我们在课堂中不断地实践、探索、创新,在这过程中难免遇到挫折,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的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师生的不和谐合作;教学语言的失误;媒体操作的不熟练;对学生评价的不合理等。

3.有待于改进之处

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知识点的谬误之处和学生反馈的差错处。如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错误,特殊的错例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等。

4.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是学生思维的活跃地,想象的驰骋处,创新的发源地。课堂上有时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超越教师的设想,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轨迹,更应当不失时机的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闪光的片刻。让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5.应对措施

上完一节课,坐下来静心思考,会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些只需要经过微调就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地方。如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教学过程顺利与否,师生合作情况如何,问题设计是否合理,作业设计有无突破,过渡语言还可提炼否,课堂气氛创设怎样,讲与练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对这些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提炼,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取长补短,能够精益求精,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师要对教学进行反思,既可以由自己反思,也可以借助同行或专家的评价、学生的反馈等多种

形式来推进自己的反思。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条路径进行反思。简要说明如下:

1.自我反省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昔日三省重身”之说,叶圣陶先生也曾写“下水文”自勉,魏书生先生说过:“对待教学工作要敢于质疑,多打问号,再去解决问号”。教师在教学后对自身的自我反思可使教师快速获取反馈信息,找出教学环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成功和不足的地方,研究和找出原因,思考和改进优化的途径。自我反思的途径:一是纵向反思,就是同类型的课,后期与前期纵向反思。二是横向反思,就是同一内容的课,与同行或专家的课横向比较反思。三是“规定”与“教学设计理念”反思。教师在自我反思中应重点推敲以下几个问题:自己的教学是否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愉快吗??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体现出来了?学生还有哪些困惑?学生有哪些收获和建议?课学教学有哪些亮点和暗点?是否达到了自己的期望值?自身教得舒畅吗??是否感受到了成功?哪些问题还要进一步完善?如果重新设计、组织这节课还会有哪些新的增长????

2.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执着的教师无不认为:课堂教学中“追求的不是平谈无奇的完美,追求的是有新亮点的遗憾”。再成功再理想的教学总有其不足之处,况且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课堂教学实践也理应与时俱进,需要更新、优化和进一步完美,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教学观;粉笔加黑板的方便性,面面俱到的满堂灌,披星戴月的疲劳轰炸,应试的题海战术的方法观;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质量观等普遍存在。尽管这些在短期内可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持久下去,学生厌学、不喜欢政治课,思维缺乏创新等一系列副反应会相继出现。因此,教师在新形势下,更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多反思一下,“学生对这一知识了解多少?”,“学生能理解吗?”,“这一知识点是否有一些新提法、新表述?”,“学生在掌握这些内容时会有哪些想法?会不会有抵触情结?”等等。虽然,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前准备时会对学生的各种思维信息走势有所准备,但我们在课堂中?对的学生他们是不断在变的,有时不少意外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这就更需要我们马上进行反思: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适时地调整教学计划,果断采取有效的方法和对策,进而顺着学生的思想组织教学,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3.请教同行进行交流,促进进步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文学家苏轼还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自己独立反思,有对确会模糊不清,尤其是新教师缺乏教学实践积淀,很有可能产生“模糊”的反思现象,这时最好寻求同行的帮助,其路径:一交流,“教无定法,贵在行法”,同一个问题,见仁见智。通过相互交流,请同行或专家指点,将教学中的某些现象说给同行式专家听,请他们指出其造成的原因或改进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共同探索,寻求最佳的方案,从而达到提高的目的,二是观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积极主动创造机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如“名师示范课”、“特级教师公开课”以及各类评比的“优质课”或“研究课”等,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并认真对照反思:假如我上这节课,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是怎样 ……此处隐藏13669个字……略小节。猜测或给学生猜测考哪部分资料是不可取的。高考年年考实验题,但是考的知识点,考的方式、角度是不同的复习务必全面。

从实验的目的、原理、实验材料、处理、观察记录结果、现象分析、得出结论都要认真分析。

五、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有些教师盲目地拿着答案来对,凡是跟“答案”一样的就算对,不一样就算错。实际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把题拿给学生之前,最好自己先认真做一下,多听听学生的“答案”,有无道理,是否恰当,有没有新意。学生的思维活跃、创造力强,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就应多鼓励学生、欣赏学生。这样才能教学相长,是教师自己得到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深刻体会高考,反思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教学反思14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感受劳动动态美,树立热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我们要利用好文中一些素描、速写和版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思考、体验和想象人体活动时各部位的变化,体会各种劳动的动态。

劳动,身体各部分之间为保持平衡会发生相关动态。因此,在劳动中常产生最典型和最美丽的动作瞬间。许多画家就是捕捉那最美的片刻,创作出了充满劳动激情和快乐的绘画作品,让人感受到劳动时的动态美。比如画家王文彬的油画《夯歌》是描绘一群姑娘在打夯。在夯悬于半空的最紧张的瞬间,表现了年轻姑娘蓬勃的朝气和建设新农村的崇高理想。画面构图以倾斜的不稳定形式来加强打夯的动势,生动地表现出劳动的美感。

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感受劳动之美,树立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描绘劳动中的动作、工具以及周围环境,不仅可以提高造型表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也是美术课程的学习价值之一。

教材还重点展示了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作品《拾穗》,目的是使学生在中外画家对劳动动态美的不同风格的描绘作品中进行比较、欣赏。同时还选择了一些素描、速写和版画作品,为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思考、体验和想象人体活动时各部位的变化,体会各种劳动的动态。教材还演示了不同动作的动态线,让学生对人体的动态有直观的感悟。“试一试”和“提示”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一化解。“学生作业”的展示和“学习建议”都提示了对学生创作的要求。

教学时,教师讲劳动的故事,让学生回想自己在劳动的时候或看爸爸妈妈在劳动的时候是怎么样子的——例如扫地,人是弯着身子的,头是向下的,双手拿着扫把等等。为了更好的强化学生们心中的印象,我让学生进行模拟,通过模拟不但使课堂气氛得到了活跃,而且为学生更好的表现人物打下了基础。最后是学生欣赏书中作品,感受作品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有了这样一个过程,再进行人物动态定位指导,学生就能够创作出不错的作品了。

但是,在学生进行创作的时候,对人物构图必须进行巡视指导。构图的好坏是一幅画成败的关键,否则就不能表现出人物劳动中所体现的动态美。

所以,这节课人物动态线定位和构图指导非常重要。

教师教学反思15

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了改变学生传统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合作”理念,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一句话说说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功能,由于可以在书上直接找,学生的回答是令我满意的,但我不满足于他们的“依书直说”,我打算在此安排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另外,我还想把问题稍作变通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于是,我说:“请各个小组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三种角色,猜想假如生态系统没有了自己这种成分,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在热烈地讨论着,我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有创见的发言,几分钟后,有些同学把手举起来了,我请扮演“生产者”的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如果没有了植物,动物就会没有有机物”,哦,他只是把教材那句话反过来说了一次,于是我追问:“没有有机物又会怎样呢?”他答不出来,也没有其他同学要补答,我深知不管我再怎样启发,学生还是不可能给出我满意的答案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还不知道教材所说的有机物为何物?我只好说:“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消费者的食物,没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就会饿死。”

接着,我又请了扮演“分解者”的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我们是真菌、细菌,我们把没有用的东西分解成有用的东西,给予动、植物的需要,没有了我们就不能使动、植物生存下去。”他的回答仍然是照着教材的那句话,并非真正理解,于是我启发他们:“如果没有了你们,动、植物的尸体会怎样?”,有学生在下面大声说:“会腐烂”、“会很臭”,学生的答案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他们连一些基本的常识都没有,我只好耐着性子说:“是什么东西让尸体腐烂、发臭的?”大多同学还是摇摇头表示不知道,终于,有一个同学举起了手,他说:“动、植物的尸体是*我们分解者分解的,没有了我们尸体会堆积如山,越来越多。”

虽然,终于有一个学生给了我一个准确的、完美的答案,但是,我认为这次角色扮演并不成功,一方面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思维狭窄,还没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教材的知识,究其原因我认为不是学生的态度问题,也不是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不得法,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知识基础。猜想是有条件的,当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时,猜想就变得无从想起或者成了瞎猜。所以,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的猜想打下基础,做好铺垫,为学生适当的指引方向,从而使学生的猜想更有价值。我们的新教材在学生连最基本的动、植物、细菌、真菌的常识都没有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生态学知识,我认为是不合理的。最后,我请扮演“消费者”的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如果没有了消费者植物就会不断地制造有机物,生态就不能平衡。”哦,一个可笑的答案,但我不敢解释,我担心越说他们越不明白,唯有不作评价。

我问全班还有不同意见吗?又一个小男孩举起了手,他说:“如果没有了消费者,世界就没有了二氧化碳的保护,温度就很低,生产者也不能很好地生存。”啊,好聪明的学生,他不象其他同学只会从书本的字里行间找现成的答案,他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课本的知识,而是凭着自己已有的经验(如: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去解决新问题,虽然,由于知识基础的局限,他对知识的猜想和整合仍显得有点不合常理,然而,他有了一套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这比起正确的知识更有价值,但是,遗憾的是我当时“忘记”了表扬他,其实,与其说是忘记,还不如说是我潜意识里传统教学观仍然根深蒂固,我头脑里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或书本上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过分地考虑怎样一步一步地、小心谨慎地去教会学生,而忽视了激励思考的职责,以至对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所闪出的火花还不敏感,假如我利用好这个契机,给予激励、鼓舞,无疑将会促进全班学生从传统单一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向现代的学习方式转变。很显然,今后的教学,我最需要的是转变教学观,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确,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去掌握知识,即学习知识的能力,教师要作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促进者、组织者。

《教师教学反思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